中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公認的國際法和國際條約原則精神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中華民族“和合文化”優良傳統和我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繼承和弘揚,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處于困境中的全球治理改革指明了方向,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作用和擔當。作為一項重要的全球性公共產品,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體現為軟的理念性和硬的制度性兩大屬性。
作為理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理念系統,其基本要義是:倡導世界多樣反對一元主導、倡導國家平等反對國家霸權、倡導文明互鑒反對文明沖突、倡導包容發展反對西方中心、倡導互利普惠反對贏者通吃。
平等互信。就是世界各國應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尊重主權、相互信任、共享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在2014年亞信上海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安全領域的具體體現。在2018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莫爾茲比港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又強調指出:“以規則為基礎加強全球治理是實現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規則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
包容互鑒。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道路多樣化,維護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推動世界各國包容發展,各種文明和合共生,不同民族共同繁榮。在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同年6月,又在亞信杜尚別峰會上提出:“要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
共建共享。就是要秉持命運與共、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全面加強雙邊、多邊、區域和全球合作,積極推進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民主化,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堅持把國家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不斷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合作共贏。就是要超越零和博弈思維方式,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利益共享,不斷增進人類共同利益。中國秉持正確義利觀,致力于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不斷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廣泛開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中國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努力使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對話協商。就是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摒棄冷戰思維和叢林法則,走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倡導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在2018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莫爾茲比港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如果走上對抗的道路,無論是冷戰、熱戰還是貿易戰,都不會有真正的贏家。”要推進全球治理民主化建設,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努力營造長期穩定、共同發展的和平環境。
綠色發展。就是要樹立生態文明新理念,堅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倡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理念和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世界各國應該以負責任、合規矩的方式積極擔當作為,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危機,攜手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目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而被連續寫入聯合國相關決議文本,成為中國為世界提供的一項重要的理念性公共產品。正如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所說,“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踐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公共治理,實施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較高貢獻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中國不僅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當今世界提供了理念性的公共產品,而且正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為大變局時代的全球治理提供制度性的公共產品。
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推動與沿線國家的發展與合作。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國以自身的發展經驗和發展動能帶動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一帶一路”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而又適應廣大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以它的發展導向性、組織開放性、多元合作性、成果共享性吸納了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共建,同時也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遠播世界各地。
推動國際合作機制創新,倡導打造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制度平臺。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了G20合作機制,2016年G20杭州峰會決定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開展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中國倡導和推動了金磚合作機制,2017年廈門金磚國家峰會上首次倡導“金磚+”機制;中國倡導和創建的上海合作組織不斷擴容,在區域合作和全球治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還參與東盟—中日韓“10+3”合作機制和清邁倡議多邊化貨幣互換協議,舉辦中阿合作論壇與中非合作論壇,推動其他小區域或次區域的合作機制等。目前,由中國倡導發起和合作創辦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區域性金融合作組織,正在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參與,并成為與現有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功能互補的新型制度性公共產品,人民幣已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
作為各種國際條約和國際規則的積極參與者、堅定維護者和模范踐行者,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了積極建設性和重要推動性作用。目前,我國已締結或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巴黎協定》等60多個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的國際條約,以及《國際人權和公民權利公約》等重要國際條約。在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中國關于碳排放峰值等一系列承諾和積極務實的外交努力,為最終達成《巴黎協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成員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投票權國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第三大股東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派駐維和部隊人數最多、貢獻最大的國家,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重要國際組織中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莫爾茲比港峰會上指出的,“面向未來,中國將以更負責的精神、更開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質量的增長,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作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張和行動,必將引領全球公共治理變革的未來走向,不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投資者關系